含茶氨酸饮料不是“安眠神水”
  发布时间:2024-09-11  信息来源:北京日报 复制网址 打印
摘要:

  最近一种含有茶氨酸的饮料,被一些网友称为安眠神水,说是一瓶喝下去猛睡12小时”“喝了两口就困得不行”……原本是平平无奇的运动饮料,喝了怎么就促进睡眠了呢?

  茶氨酸并无助眠功效

  网友眼中神奇的茶氨酸(L-Theanine)其实是一种天然存在于茶叶中的非蛋白质氨基酸,易溶于水,主要表现为鲜味、甜味,可抑制茶汤的苦涩味。也就是说,茶氨酸可以让茶口感更好,是影响茶叶品质最重要的成分。

  茶叶的品种、种植环境、采摘季节、加工工艺,以及泡茶时茶叶的用量和时间长短,都会影响茶氨酸的含量。一般来说,绿茶的茶氨酸含量较高。茶氨酸最早由日本人发现,也是他们最先将茶氨酸作为添加剂应用到食品中,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有添加茶氨酸的食品上市。而茶氨酸助眠的说法,最初也来自日本。之前日本有款名为睡眠水的饮料,曾宣传其中含有的茶氨酸具有改善睡眠的功效。

  一些研究表明,茶氨酸能够通过影响大脑中的神经传导物质来减缓神经冲动,帮助缓解紧张情绪,为入睡提供平静的心境。还有一些研究发现,茶氨酸能够促进神经递质γ-氨基丁酸的生成,调整神经系统的平衡,使人在饮用茶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愉悦和放松,为改善睡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。

  虽然如此,但研究发现,需要连续8周每天服用450-900毫克的茶氨酸,才能获得更高的睡眠满意度(实验参与者均患有广泛性焦虑症并正在服用抗抑郁药物),而其他人群在研究中使用的剂量通常也需达到每天200-1800毫克。

  这样一来,要达到研究所观察到的效果,人们需要的茶氨酸剂量远远超过日常能够摄入的量。以市面上的一款含茶氨酸饮料为例,每瓶饮料中的茶氨酸含量≥3毫克,要达到实验剂量(450-900毫克),每天得喝几十甚至几百瓶,显然不太可能。

  另外,2011年欧盟食品安全局对茶氨酸进行了综合评估,结论是:目前关于茶氨酸与改善认知功能、缓解心理压力、维持正常睡眠和减轻月经不适4个方面都没有发现因果关系。因此,茶氨酸并没有助眠的功效。

  失眠者应远离3个扰眠因素

  含茶氨酸饮料不是安眠神水,但生活中存在着不少扰眠因素。从神经学的角度来看,失眠人群应主要远离咖啡因、酒精和香烟这3个因素。

  咖啡因 咖啡因在人体内会保留4-6个小时,对咖啡因敏感的人,这个过程会持续更久。欧洲一项研究认为,每天摄入咖啡因超过100毫克就可能影响人的睡眠。如果想要获得良好的睡眠,15时后最好不要摄入含咖啡因的食物和饮料。茶里有茶氨酸也有咖啡因,而且咖啡因的含量远大于茶氨酸,尤其是很多奶茶的咖啡因含量不容小觑,所以有些人下午喝了一杯奶茶,晚上便难以入眠。

  酒精 有些人觉得喝酒可以帮助入睡,于是在睡前用酒促眠,但是酒精带来的睡眠往往很浅,还很容易醒来。此外,饮酒过量是有风险的。比如,酒精会使气道内部的肌肉放松,导致气道狭窄,从而加剧打鼾和睡眠呼吸暂停;酒精在肝脏中分解代谢,会加重肝脏负担,甚至引发酒精肝;酒精会使血液循环加速,增加心脏负荷,容易带来心慌、心悸等心前区不适;睡前饮酒还可能导致消化系统疾病,如胃炎、胃溃疡,并增加患高血压、脑溢血等疾病的风险。

  香烟 香烟中的尼古丁会使人神经兴奋,吸烟与睡眠障碍之间是相互影响的恶性循环过程。当吸烟引起睡眠障碍时,睡眠障碍又会导致疲劳、抑郁、认知能力受损、工作效率下降等类似尼古丁戒断的症状。

  睡眠欠佳可用“4来调整

  睡眠障碍严重的患者建议到正规医院睡眠门诊接受诊治,如果情况不严重,只是入睡困难或睡眠质量欠佳者,建议先用“4来进行自我调整。

  一是调畅情绪:睡前不看手机或电视

  不看手机或电视,以免使大脑过于兴奋,可选择聆听柔和的音乐来静心、安神,以便逐渐入睡。睡眠质量比睡眠时长更为重要,应避免过分追求睡眠时长而服用助眠类药物,或是认为睡眠时长过短而产生焦虑等情绪问题。

  二是起居有常:尽量不熬夜

  根据子午流注经络循行节律,每晚子时(23时)前上床入睡,是最佳作息习惯。平时没有特殊情况,尽量不熬夜。规律的休息时间有助于养肝护肝,保障睡眠质量。

  三是饮食有节:睡前不吃东西

  胃不和则卧不安。饮食不节制,尤其晚餐过饱或睡前吃东西,会加重胃肠负担,从而影响睡眠。日常生活中,建议在19时前吃完晚餐,脾胃升降和谐则利于睡眠。需要提醒的是,午后、晚间不饮茶或含咖啡因的饮料。

  四是环境宜居:适当通风避免嘈杂

  营造好卧室的入睡环境,适当开窗通风,避免空气污浊。准备入睡时,关窗帘、关灯,黑暗的环境会促使褪黑素分泌,减少入睡时间,提高睡眠质量。

(作者为北京市第六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 何晋涛)

   相关附件
·
   相关文档
联系我们    |    网站介绍    |    技术支持    |    关于我们
Copyright © 2012 版权所有 北京市消费者协会 京ICP备12010422号-1

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390号